大漠说英雄
文∕江南赤脚夫
第一章 天苍苍 野茫茫
很久以前中国北方的森林里居住着一群人,他们从事着捕鱼﹑狩猎等生产生活方式;后来这些人陆续地从森林中走了出来,来到了一片宽阔无垠的大草原之上以放牧的形式代替了原来在森林中的捕鱼﹑狩猎等生产生活方式;而这些古代北方先民,也就是后来草原牧民的祖先。
说到草原,我们就不得不谈谈铁木真这个昔日弯弓射雕大英雄,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不错,他就是征服蒙古草原各部落的成吉思汗,这个曾经令草原诸部落和西亚各汗国,以及东欧诸多国家都闻风丧胆人,后人究竟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在这里恳请读者朋友们允许我和以一个普通人的视野和想法来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他,一起去穿越这几百年的时空。
蒙古这个民族原本是东胡系鲜卑同族中的一个小部落,也就是鲜卑族中的一个分支。这些人在唐朝时就住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峻岭的丛林中,《旧唐书.北狄传》上记载称其为蒙兀室韦;五代辽宋金时译作韈劫子、梅古悉、谟葛失、毛割石、毛揭室、萌古子、蒙国斯、蒙古斯、蒙古里、盲骨子、朦骨等名,直到元朝建国时才被汉语译为蒙古一直沿用至今天。蒙古这一词在蒙语中为“孱弱,淳朴”的意思。这就是我先前所所的他们是居住在丛林中鲜卑族的分支,而这一含义也正与最早的时候他们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情形相符合,因为其当初部落群体本身就很弱小与淳朴。
鲜卑人最终是灭亡了,然而这一群人却生存发展了下来。经过几百年的休养生息,这片中国北方最大的草原它没有了战争与厮杀,只有蓝蓝的天空和天空下一片青绿的牧草,还有那盘旋在天空中的一些大型猛禽和其它一些鸟类;另外还有的就是奔驰在草原上的野马﹑野驴﹑野骆驼等其它一些陆地动物,一切都显得那么地自然和谐。然而,有一天有一个名叫孛儿帖赤那的人带领着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从呼伦湖的北岸渡了过来,并且在鄂伦河的源头肯特山一带搭起了帐篷住下(也就是今天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一带)。后来,他们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巴塔赤罕。在这里我要特别地解释下,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在蒙语中的含义,在蒙语中它们分别为“苍色狼”与“白鹿”的意思,也就是说蒙古人的祖先原来是一只狼和一只鹿。但是,有读者朋友对此不甚理解了,说:狼与鹿,前者食肉后者吃草,这两种习性和食性完全不同动物怎么会结合在了一起呢?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换做当下某电视台节目的贯口叫着,‘这一锤子抡到点子上了。’读者朋友们请先不要着急,且听我细细说来。据《秘史》记载,开篇便讲述了“苍狼,白鹿”是成吉思汗先祖的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它却反映了成吉思汗先祖对过去狩猎时代观念的传承以及到后来进入到草原游牧时代思维观念上得一种转变。很显然,在这里狼与鹿它们其实就是蒙古民族的图腾,这就好比我们汉人所信仰的龙图腾一般。关于狼和鹿它们究竟是怎么恋爱的,我这里用一句歌词来作解释:“狼爱上羊,爱的疯狂,他们一起相伴闯天涯。”狼既然能爱上羊,那么它也有可能爱上鹿和其它一些吃草动物。
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他们生下了很多孩子;不知过了多久,他们也相继去世,而他们的后代却在这里不断地发展壮大,于是有他们的后代而组成了蒙古草原上各个大小不同的部落。当然了,这些部落中有的还保持着以前在丛林中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有的则把所捕获来的不同动物,如:野马,野牛,野骆驼等未吃完的动物驯养了起来,这就形成了半狩猎般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只到最后转化为专门以驯养为主业的纯放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家都知道,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的,也就是说他们要不断地更换位置与迁徙。这时候的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但是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与私有制的产生,于是便出现了阶级社会。
请看下一章:五箭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