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记 » 如梦的童年
|
如梦的童年
|
乔弘万
|
于2012-01-23 12:35发表
|
阅读次数
|
773次
|
|
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好像世界只有三个地方:北村、蓝底、青岛;因为北村有姥爷家、蓝底有爷爷家、青岛有‘大大’(即爸爸)家。我问娘,我们的家在哪里?娘说,我们没有家,姥爷、爷爷、大大的家就是我们的家。这么说,我们有三个家了!是吧,娘?嗯,是这样!所以,娘经常带我和我弟弟及两个妹妹在这三个家里轮番居住。我也以有三个家而经常在小伙伴面前引以自豪!
其实最常住的是大大家和姥爷家,爷爷奶奶很早就归天了,蓝底只有大大从爷爷那里分得(大大兄弟四人)的一份遗产:一座六间屋面宽的空落落的大院子和一些古老破旧不堪的家具。好像娘独自回去‘料理’过几次。(大大从来不会也不问这类事情。)以后就基本不再回去了。说是上辈没来得及抛撒(糟蹋)的那点家底,这回彻底抛撒了:那些高堂大屋已经失修多年了,房顶全都露着天了,梁檩家具等也都被远近本家的弟兄爷们儿和自以为有资格的街坊邻里们或借或拿或要或抢地一扫而空了;两亩多的两进院落,长满了野草蒿子,没有长野草的地方也被自称是‘本家’的街坊们‘开荒’耕种据为己有了;两旁的厢房,也都成了破壁残垣,被另一些‘本家’当做猪圈马厩了……!几十亩良田也不知被谁家耕种了。娘去二伯家(大伯已过世,所分家财父亲托付二伯保管,)询问分得的地契的事,二伯母说,‘早抵债了!’。至于谁抵债了和抵谁的债了,则说不明白:‘抵债了就是抵债了,问那么多干嘛?真是罗嗦!’……。娘一边数落着,一边抹眼泪……;姥爷安慰娘说,嗨!都是些身外之物!了了,了了;心事也就了了。好了,别去想了!姥姥却说,一切都是命啊,不认命不行。孩子,认命吧!
转自:中国网络作家网(www.cgdy.nev.cn)
娘和我回到自己屋时,我安慰娘说,都是韶儿无能,保护不了祖宗留下来的家业。娘不要难过,等韶儿长大后,一定一笔一笔全收回来!娘破涕为笑:好孩子,有志气就好!不过等你长大,那得猴年马月呀!你只管好好念书,长大后去办大事,不必纠结这等破事……。令我羞愧的是,我终于辜负了娘的期望,不但没有办成大事,到头来只落个苟且偷生的不像文人的窝囊文人!
那时候的童心清澄的绝无点滴尘埃和芥蒂。每天所向往的就是倾听娘闲下来时讲述姥爷或爷爷家的‘典故’,或者等到夜晚或农闲时候,听姥爷讲《聊斋》、《三国》或《列国志》……里的故事。我痴迷的倾听他们讲的每一个故事,憧憬着故事里的人或鬼的神秘生活。
印象最深的是,在油灯明灭的深冬的夜晚,窗外或许会呼啸着凛冽的寒风,寒风吹刮着沙粒般的清雪,清雪敲打着古老的窗楞上糊着的‘光连纸’,绷紧的‘光连纸’会因此激发出饶有韵味的、微弱的叮咚叮咚的乐音……。这时候,姥姥的热炕头上和炕前,早已聚集了等待听姥爷讲故事的人群。女人们多般坐在姥姥的炕上;男人们则站在炕前,或坐在炕前里的太师椅里或长凳上;人多的时候,有人就会坐在‘炕屋’门的门槛上,或干脆站在房门口外的‘正间’里。
这些人里,除了家里人外,多般还有姥爷的已成年的早年的学生(姥爷是塾师)和用现在的时尚名词叫‘粉丝’的街坊邻里……。
听故事的人都很守时。姥爷把讲故事当做授课或讲书。他从不等人。来晚了的人也都很自觉,再亲近的人也不进‘炕屋’,悄悄地站在‘正间’里听。
姥爷也很守时,虽然没有规定开讲时间,但有个大约的习惯俗成时间。每当姥爷认为该开讲了,他就会把要讲的故事的‘书本’从炕前的书架上,拿到炕桌上。然后,盘腿打坐地坐在炕上,像在塾馆里教书那样有板有眼地一句句一页页讲解开来,偶尔也会画龙点睛的加一些感慨或圈点评语,引得哄堂大笑……。姥爷说,我是遵照当年孔圣人在鲁国杏坛讲学的方式一脉相承下来的。不明白的事你们尽管问,我把我知道的全说给你们听。娘说过,听姥爷讲故事不只是听故事,更多的是听学问。事实确实如此。
娘没进过姥爷的塾舘,可娘能看闲书(小说)、写信、读报纸,甚至会珠算;娘说全是在姥爷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养成的。
我最专情的就是喜欢听姥爷讲那《聊斋》里鬼狐花仙的故事,即使有时候瘮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还是愿意听;《聊斋》是蒲松龄用半文半白的文笔写成的。很多地方我们都听不懂。可正是这时候,姥爷的讲授‘技艺’便发挥到极致;他念一段,解析一段。就像是给他的学生讲课一样;他老人家精神百倍,神采飞逸,不厌其烦且声情并茂地把那文言文的每字每句的深邃含义用辩辟就里地的技巧,亦庄亦谐、宜雅宜俗地讲个透彻明了。只要看看‘听众’全神贯注的神情,就知道那故事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必须听下去‘重要性’了。
就在姥爷这亦文亦白的精彩讲解中,一个个侠义的鬼狐义士和典雅文静的狐女鬼媚及花仙艳姬的善良和美貌,连同姥爷的慈祥笑容和使我终生都难以忘怀的伟岸人格一起,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进学校后看那些西方的著名童话都觉得没甚意思。怎么也对美人鱼和七个小矮人等形象提不起情绪来。直觉得那是些浅显直白毫无深意哄骗小孩子的玩意儿,没法跟《聊斋》相比拟。觉得《聊斋》虽也虚妄,可虚妄的‘真实’。直到成年后才慢慢的纠正了这种偏见。
听姥爷讲故事这种梦幻般的境界,很快就被时代的车轮碾压的粉碎。
一日,大家正在全神贯注的听‘狂生霍去病在叔叔的闹鬼的老宅里读书,脸上涂墨与鬼斗法’的故事。突然,响起了院门的敲击声。我的心立刻紧张起来,吓得上下牙齿不由自主的战栗磕碰不止……,紧紧地抓着娘的衣襟,生怕有鬼进来。娘一边笑一边调侃我:胆小鬼,不是想交个鬼友做知己吗?真的来了竟然怕成这样——实在不像个男子汉……。
进来的人名叫江河,曾是姥爷家的长工。人老实得让你不忍心对他有伤害。他辈分小,虽然三四十岁了,却叫我‘表叔’,在姥爷家做长工时,经常带我下地干活,或寒假时打兔子,或暑假时到大沽河去游泳、抓鱼……。见江河进来,我一个‘跃鱼’跳到他的怀里,把他撞了个趔趄:好江河,快把我想死了,我正想跟你去打兔子呢!他憨憨的:顾不得了、顾不得了!说着,把我放回炕上,自己蹲到炕前的角落里。姥爷说,有日子没来了……以后,想听故事早些来家,来家一起吃,听个‘全活’!嗯,知道了,三老爷爷!你老继续讲吧!
人散后,江河没走。姥爷说,你一进来,我就知道你准有事。说吧!
三老爷爷啊!我看以后别再讲这故事了。姥爷看着江河那淳朴的面庞,等他继续说下去。我是从农会来的,那里刚开完会。他们正在研究划成分的事……。姥爷:这与讲故事有关系吗?江河:可王善墩这东西在会上说三老爷爷聚众开黑会!跟土改闹对抗呀。还有更难听的话……。姥爷有些生气了:这东西从小就‘个别’(另类);人家信吗?江河:是没有人信。可是,三爷爷呀!他是贫协书记呀?姥爷:他在我这儿上了不到一个月的冬学,就偷鸡摸狗去了,找都找不回来,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正当,能当书记?再说了,书记不就是抄抄写写的师爷角色吗,他能一手遮天?江河说,书记不用抄抄写写,书记就是头,咱北村的事以后就是他说了算了!
姥爷说,怪了,八路怎么能用这种二流子?江河:工作组的人说他在‘打狗运动’中表现积极,又是苦大仇深的贫雇农,就叫他当贫协主席了。姥爷:怎么又是书记又是主席的,他到底有几个头衔?江河:‘书记’是党内的‘官衔儿’…。姥爷:他是党员?谁信?江河说,三老爷爷呀,听我一句劝吧!他确实是党员,打狗运动中火线入的党!姥爷半晌才自语道,好了,我知道了——怪了、怪了,八路这是怎么了…!江河,你会去吧,从明天起不讲故事了。
江河临走时,又对姥爷说:还有一件事三老爷爷得心中有数,就是王善墩执意要把三老爷爷划成地主成分。虽然农会里没有通过,但是我怕他会强行上报。还有,李奎杰已经定了地主成分了。其实,他家的生活真不怎么富裕,他要是地主,咱村里得有一半人家是地主!但是已经板上钉钉了……。姥爷说,你们就不能帮他说说话吗?江河:唉!也怨他自己,他得罪的人太多了……,没有几个人为他说话。
送走江河,姥爷对娘说:明天你就带着孩子回青岛去吧。看来你爹我是躲不过这一劫了。唉!人有三运六气,这是天意啊!天意从来高难问!没想到我一生行善,到头来竟落了这个下场!唉!上天不公啊!
那一夜,我觉得姥爷一生太不易。想想明天就要离开姥爷,执意要在姥爷炕上睡。我在被窝里偷偷流了许多泪,姥爷却在给我讲做人的道理……。平明时分,娘把我从梦中唤醒,趁着上玄月和凛冽的刺骨寒风,娘、我、弟弟、和两个妹妹,坐在两辆独轮车上,叫人推着送到离家30里的兰村火车站。乘上隆隆南去的火车,回到青岛大大的家。
最小妹妹婌玉,那年才两岁,不解人间艰难事,在火车上乐得撒欢。逗得许多旅客轮番抱。可就是这次跋涉,不慎感冒,转成肺炎,无钱医治,终于眼睁睁的被死神夺走了幼小的生命……。
那一年恰是民国卅七年,青岛解放前夕。
在火车上遇上了一个姥爷的早年的学生。他来姥爷家看姥爷的时候见过我和娘。也在青岛工作。不过姥爷说,在青岛见到他时不要主动跟他说话,也不要跟别人说认识他。我问,为什么?别问为什么?照做就是了。所以,娘和我都装作没看见他。谁知道这人主动走来跟娘搭讪:大姐是回青岛吗?娘说,是呀。子云兄弟也回去吗?他抚摸着我的头,问,回去上学吗?我点点头。他问,你们住在青岛社么地方?有时间我去看你们,好吗?我看看娘,娘略一停顿:敢情好!你是贵客呀……!
他问娘,为什么不过了年(指春节)再回去,孩子不是还没开学吗?娘说,回去吧,家里也不怎么太平啊!这人很惊讶:先生(指姥爷)家怎么会不太平呢!娘突然觉得话说多了。就不再言语。也许对老师的关心,这人看娘不语,越发急切的追问起来。最后,娘不得不告诉他,‘先生’可能要被打成地主成分!
‘笑话!先生怎么会是地主?先生要是地主,全国不都成地主了吗?请你回去告诉先生放心:按政策,他绝不是地主!’
下火车后,他执意要送我们回家,娘坚决谢绝了。在路上,娘说,子云真能说大话,好像他就说了算是的!太可笑了!你姥爷还教了这么个学生。哎呀,笑死人了!
次年即民国卅八年的六月二日,青岛解放了。姥爷来信说:他没被打成地主。不是王善墩不想打,他硬是把姥爷的地主成分报到县里去了。可是姥爷的情况县里都知道:他只是一个教书先生,且乐善好施;历史上还掩护过抗日份子,对革命有功……。为此,王善墩做了检查,调离了工作……。
这年暑假,我又回到姥爷家,不过姥爷不再‘聚众开黑会’了。他问我,韶儿今年几岁了?我回说:谓韶11岁了!姥爷没有说话,去了炕屋的里间,良久,拿着两套厚厚的线装书来,递给我说:你今生能啃透这两本书就行了。里屋的满满两箱书都是你的,不过就这两本你先啃,啃透这两本,其余都就不在话下了!
转自:中国网络作家网(www.cgdy.nev.cn)
我接过书来一看,一本是‘诗经’,一本是‘易经’。天哪!那密密麻麻的仿宋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天书!我突然觉得,我已经不是孩子了,因为,姥爷跟我说话的口气,也不把我当孩子了!
|
|